中国信託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中信文教基金会)自2015年举办第一届的新舞台艺术节,于2016年以「家在艺起,跨界极限」为名举办第二届,是个年轻新兴艺术节活动,六场节目安排在台北市、新北市与台南市的表演空间,表演类型广泛,含括音乐、舞蹈到剧场,甚至是新马戏等等,参与团体在当今都极富盛名,吸引了台湾各地艺文爱好者前来共襄盛举。 正如「家在艺起,跨界极限」的主轴所示,中信文教基金会今年着重在表演艺术的教育性与跨领域表演的鼓励;前者强调表演艺术与大众、亲子之间的互动,教育推广的目的,成为艺术节的初衷之一,而后者则是透过建立一个大平台,让作品中兼容新媒体与不同技术的表演团体,能够被更加的被看见。 「教育」在建立价值观的过程中,如何传达适切的观念,而不沦为单向式的说教,往往是最为困难的,透过戏剧表演,可以说是最具开放性、潜移默化的学习。沙丁庞克剧团成立于2005年,是来自法国的剧团,「沙丁庞克」这四个字来自于法文「Saltimbanque」,意思是「街头卖艺者、街头艺人、小丑」。 《阿丑奇遇记》改编自越南寓言故事《三个问题》,讲述一个男孩因为长相被嘲笑丑,因而开启了前往深山寻找精灵,找寻答案的旅程,结合「活乐时光」工作室的伴奏,穿插古典乐、默剧、歌舞与小丑的元素,诙谐中带有发人深省的提问。 纸风车剧团成立于1992年,是台湾资深的剧团,教育剧场的初衷,带动了国内儿童戏剧的尝试与创作,而艺术节带来的作品:《巫顶站在屋檐上》,是巫婆系列的第11部作品,剧本改编自三件作品,分别是小野的《心所爱的人》、童书作家哲也的《小火龙与糊涂小魔女》与李美玲的《卖芭乐》,藉由演员的诠释与剧情串联,以人物的对话引导出严肃的文学性议题与温暖的亲情。 从经典文学作品改编的,还有莎妹剧团与日本第七剧场合作的《交换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计画》,此剧搬演俄国小说家杜思妥也夫斯基作品《地下室手札》与《罪与罚》,抽象的肢体,在灯光与声音纯粹性的搭配下,传达出日常的辩证,而这个辩证,亦是杜思妥也夫斯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断自我质疑、自我诘问的状态。 上述三个节目中都富含着深入浅出的教育性质,诸如在《阿丑奇遇记》中如何引导外在美丑观感之于内心自我认同的价值观问题;《巫顶站在屋檐上》中,反观自己与家人的亲情,或是在愤怒、开心的剧情中思考情绪管理的问题,以及在《交换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计画》回到自我成长过程时,面对外在冲突时的自我答辩;整体而言不同的演出,就像是个体在成长过程所面对不同阶段的各种难题,当剧场与文学作品开展对话时,伴随古典音乐的相衬,各种多媒体或者日常现成物的使用,皆拓展了教育推广的群众广度,与作品内容思考的深度。 在「跨界极限」的诉求中,不只是文学作品变成剧本一般,仅诉求不同文本的挪用与转译,不同技术合作与交流的作品,亦是主办单位极力推广的,其中以《2016骚》最具特色。 由魏广晧担任策展人、陈彦任负责多媒体创作、三位现代舞者、书法家董阳孜的一百幅作品,多元艺术表现求得同「写」出新一代的「骚」,这些纸本作品是董阳孜平日的练习:「不完整句子、不成句的单字,甚至仅仅是线条与墨点」,这些完美却不够完整的「遗珠」,在数位投影技术的合作下,与爵士乐、现代舞产生了新的对话,在东方书画底藴的基础上,表现出媒材语彙的极限。 除了东方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来自加拿大蒙特娄的幻光马戏团,让马戏的西方传统有着不同的新面貌,《虚实之境》在原有的马戏杂耍基础上,交织了现代舞与剧场的元素,让原本仅满足奇观愉悦的肢体动作,融入现代社会的戏剧元素,透过新媒体影像让办公室场景、日常街道或是钢铁建构的冰冷工厂等场景,丰富了演出张力,演员们夸张的喜、怒、哀、乐呼应着现代人们的生命经验,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小人物,有着强烈的共鸣。 艺术往往有着精英式的品味,并且在观看与聆听上形成莫大的门槛,亲近大众与否并非是艺术优劣的唯一标準,主办单位在举办艺术节的同时,亦为了《2016骚》、《德式经典》、《地下室手札》以及幻光马戏团的《虚实之境》开闢了讲座,让想要深入了解节目内里的观众,提供重要的平台与学习机会。 关于《2016骚》,邀请了策展人魏广晧与多媒体设计师陈彦任来分享面对董阳孜的书法艺术时,整体表演创作的过程与跨领域、跨媒材的挑战。剧场编创文字工作者周伶芝,则是以「当代马戏团的奇幻动能」为名,被邀请来介绍当代马戏团的新趋势,以及幻光马戏团作品中值得玩味的地方。 布莱梅德意志室内爱乐管弦乐团带来的《德式经典》,邀请了杂誌主笔吕岱卫,乐赏基金会音乐总监刘岠渭,音乐讲师罗文秀举办了共五场讲座,更在演出前安排由近四十分钟的导聆,讲座内容包含德国之于浪漫乐派的生成,与音乐史上的传统,以及音乐家布拉姆斯的生平,和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背后的创作故事。 透过讲座与导聆的引导,才可以了解表演曲目安排的细心与专业,为何在布拉姆斯C小调第一号交响曲之前,先是舒曼的《格诺费瓦》序曲,接着是贝多芬的第五号钢琴协奏曲《皇帝》,交响曲中,熟悉的旋律与贝多芬的快乐颂关係究竟为何?交响曲开头的磅礡与沈重,相较于结尾时的轻快爽朗,又如何对应着作曲家背后的人生故事? 当听者聆听的耳朵不再只是单纯地接受,而是在风格与历史传承的知识中,用听觉思考演奏者与作曲家背后的创作生命时,更多的细节,是人文素养堆叠与累积后的理解,精彩的表演,除了视觉上的感官愉悦,需要更多的知识与美学养成,才能深入作品的核心旨趣,引发更多的反刍与沈思。 艺术的教育推广,与艺术创作在新媒体上的跨领域,是看似不同却是一体两面的目标,艺术家在创作的同时,很多时候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寻求创新与突破,然而专业领域并非是独立于整个社会的围城,相反的,是完整丰沛社会体制中,透过感性运作而生成的桃花源,藉由教育推广,才可以了解到桃花源中,人性的温度与多元性,而非是科层制下单向度的无机体。 主办单位试图兼顾老、中、青不同世代的观者,与不同爱好者的兴趣,无论从东方到西方,古典到现代的表演,对于艺术节节目的安排,有着面面俱到的企图心,未来如何让教育推广可以更为扎根的与校园相互配合,以及如何让广泛搜罗式的节目表,变成更为聚焦、具有主题与台湾特色的艺术节,值得期待。
2016年的新舞台艺术节节目分别如下:
上一篇:证香港科研实力 Master Dynamic与周大福创纳米钻
下一篇:评《宗哲对话录》︰打破「哲学是空洞玄谈」误解的入门书